有意见或建议,跟贝侬网说两句

查看: 496|回复: 18

[其他] 当妈妈和老师的答案不一样,怎么办? [复制链接]

级别: 帝王

  •      
     发帖: 1240  精华: 3
金币
1422 枚
活跃
31546 点

活跃会员 单身勋章 论坛元老

(楼主) 发表于 2013-1-8 10:22:16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阿凤 于 2013-1-8 10:28 编辑

小时候,我教大头一首诗,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第二句的“衰”,我记得以前老师教的是读cui(老师说是通假字,和上面的“回”押韵),大头去学校,老师却纠正他说是读shuai。我坚信我的大学老师的说法,读cui,可是大头的老师却又教他读shuai,这可让大头为难了。在他眼里,妈妈和老师的话都是对的,可是现在妈妈和老师的答案却不一样,咋办呢?难道让我向老师妥协?很显然,这不符合我的性格
谁敢把我调走,我早就跟谁拼命!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承接写真、喷绘、名片、展棚、宣传单页等业务;电话:13877687805    0776-5226633

级别: 总督

  •      
     发帖: 181  精华: 0
金币
226 枚
活跃
9321 点
发表于 2013-1-8 11:13:56 |显示全部楼层
我念小学的时候,好像老师也教“SHUAI”。不过印象中说这个字是通假字,通哪个不记得。干脆这样,你到新华书店或什么地方去买儿童唐诗光碟,专找这首诗的,放出来看,就知道怎么念了。顺便上来说明一下,让我也找回我的自信。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承接写真、喷绘、名片、展棚、宣传单页等业务;电话:13877687805    0776-5226633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VIP会员

  •      
     发帖: 4327  精华: 0
金币
3379 枚
活跃
153424 点
发表于 2013-1-8 11:31:59 |显示全部楼层
乱来
蝴蝶为花醉,花却随风飞,花舞花落泪,花哭花瓣飞,花开为谁谢,花谢为谁悲。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承接写真、喷绘、名片、展棚、宣传单页等业务;电话:13877687805    0776-5226633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巡抚

  •      
     发帖: 468  精华: 1
金币
331 枚
活跃
12238 点
发表于 2013-1-8 11:35:36 |显示全部楼层
特地百度了一下,有的说读衰老的衰,有的说是读催。本人文化水平不高,不懂怎么读了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巡抚

  •      
     发帖: 468  精华: 1
金币
331 枚
活跃
12238 点
发表于 2013-1-8 11:36:07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按照通假字来看,读催是最有可能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大财主

  •      
     发帖: 71  精华: 0
金币
73 枚
活跃
1241 点
发表于 2013-1-8 11:36:47 |显示全部楼层
妈妈的读音正确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帝王

  •      
     发帖: 963  精华: 1
金币
1637 枚
活跃
56225 点

突出贡献 论坛元老 爆料达人

发表于 2013-1-8 17:58:45 |显示全部楼层
读shuai的吧?我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承接写真、喷绘、名片、展棚、宣传单页等业务;电话:13877687805    0776-5226633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帝王

  •      
     发帖: 4118  精华: 0
金币
4144 枚
活跃
153008 点

突出贡献 论坛元老

发表于 2013-1-8 19:48:54 |显示全部楼层
还能怎么办、另选学校
话说回来,跟老师作对都没有好下场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巡抚

  •      
     发帖: 261  精华: 0
金币
360 枚
活跃
10285 点
发表于 2013-1-8 21:59:59 |显示全部楼层
通催字。
老师不信就翻教案看看,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唐诗》一共录有二首(祥见后文),对于其他几句均无争议,有问题的是第二句,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现在流传的第二句其实有四种版本:1、乡音无改鬓毛摧(九州神迹 );2、乡音未改鬓毛衰(闲筝如水);3、乡音难改鬓毛衰;4、乡音无改鬓毛衰。
可以看出,不同的地方主要集中在两点上面,1、无改?未改?还是难改?2、“衰”还是“摧”?
首先我们讨论下究竟是“衰”还是“摧”,在我找的工具书里面,基本上是“衰”,《全唐诗》对此解释的很清楚,“乡音无改鬓毛衰,“衰”,读cui,平声念催,疏落之意”这是古字今读的一种变音,唐诗里面以“衰”字做“催”读的诗歌不少,例如以牛李党之争在历史上很出名的唐朝宰相李德裕写过一首诗【无题】“松倚苍崖老,兰临碧洞衰。不劳邻舍笛,吹起旧时悲。”,大诗人白居易的【白鹭】“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亦垂丝。”这里面的两个“衰”都做“催”字读,我们仔细回想一下我们上中学的时候的语文课本里面,对这首诗下面的小注解里面,也是这样写的。之所以会有“乡音无改鬓毛摧”的读法大约是现在人们经常读“催”所以也约定俗成的误认为是“摧”字的缘故,但是在书面上是不能写成“摧”的,正字应该是“衰”。
关于第一点就有点犯难了,在通行版本里面,见到的比较多的是“乡音无改”。但是我在一本商务出版社出版的《唐诗三百首》里面却看见了是“乡音难改”,那么“乡音未改”可能就有点问题,究竟是“无”还是“难”,我最终认为是“乡音无改”,其依据主要来自两方面:1、《全唐诗》里面的原句是“乡音无改鬓毛衰”,其注解是:“无”,做难。大约是说可以做“难”字讲,或者是也可以做“难”字。2、在现行的中学语文课本里面,采用的标准是:“乡音无改鬓毛衰”,这个我在《刘国良语文教学网》上得到证实,我想,能够成为教学课本的东西当然是经过几代专家逐字逐句考证过的,应该没有什么问题。所以确定为“乡音无改鬓毛衰”是比较可靠的。

其实,不管怎么样,都不影响我们对这首诗的欣赏。贺知章的原文《回乡偶书二首》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离别家乡岁月多, 近来人事半消磨。
   惟有门前镜湖水, 春风不改旧时波。
  贺知章在天宝三载(744),辞去朝廷官职,告老返回故乡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中年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人生易老,世事沧桑,心头有无限感慨。《回乡偶书》的“偶”字,不只是说诗作得之偶然,还泄露了诗情来自生活、发于心底的这一层意思。
  第一首写于初来乍到之时,抒写久客伤老之情。在第一、二句中,诗人置身于故乡熟悉而又陌生的环境之中,一路迤逦行来,心情颇不平静:当年离家,风华正茂;今日返归,鬓毛疏落,不禁感慨系之。首句用“少小离家”与“老大回”的句中自对,概括写出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暗寓自伤“老大”之情。次句以“鬓毛衰(cuī催,疏落之意)”顶承上句,具体写出自己的“老大”之态,并以不变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言下大有“我不忘故乡,故乡可还认得我吗”之意,从而为唤起下两句儿童不相识而发问作好铺垫。 三四句从充满感慨的一幅自画像,转而为富于戏剧性的儿童笑问的场面。“笑问客从何处来”,在儿童,这只是淡淡的一问,言尽而意止;在诗人,却成了重重的一击,引出了他的无穷感慨,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尽都包含在这看似平淡的一问中了。全诗就在这有问无答处悄然作结,而弦外之音却如空谷传响,哀婉备至,久久不绝。
  就全诗来看,一二句尚属平平,三四句却似峰回路转,别有境界。后两句的妙处在于背面敷粉,了无痕迹: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
  第二首可看作是第一首的续篇。诗人到家以后,通过与亲朋的交谈得知家乡人事的种种变化,在叹息久客伤老之余,又不免发出人事无常的慨叹来。“离别家乡岁月多”,相当于上一首的“少小离家老大回”。诗人之不厌其烦重复这同一意思,无非是因为一切感慨莫不是由于数十年背井离乡引起。所以下一句即顺势转出有关人事的议论。“近来人事半消磨”一句,看似抽象、客观,实则包含了许多深深触动诗人感情的具体内容,“访旧半为鬼”时发出的阵阵惊呼,因亲朋沉沦而引出的种种嗟叹,无不包孕其中。唯其不胜枚举,也就只好笼而统之地一笔带过了。
  三四句笔墨荡开,诗人的目光从人事变化转到了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上。镜湖,在今浙江绍兴会稽山的北麓,周围三百余里。贺知章的故居即在镜湖之旁。虽然阔别镜湖已有数十个年头,而在四围春色中镜湖的水波却一如既往。诗人独立镜湖之旁,一种“物是人非”的感触自然涌上了他的心头,于是又写下了“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的诗句。诗人以“不改”反衬“半消磨”,以“惟有”进一步发挥“半消磨”之意,强调除湖波以外,昔日的人事几乎已经变化净尽了。从直抒的一二句转到写景兼议论的三四句,仿佛闲闲道来,不着边际,实则这是妙用反衬,正好从反面加强了所要抒写的感情,在湖波不改的衬映下,人事日非的感慨显得愈益深沉了。
  还需注意的是诗中的“岁月多”、“近来”、“旧时”等表示时间的词语贯穿而下,使全诗笼罩在一种低回沉思、若不胜情的气氛之中。与第一首相比较,如果说诗人初进家门见到儿童时也曾感到过一丝置身于亲人之中的欣慰的话,那么,到他听了亲朋介绍以后,独立于波光粼粼的镜湖之旁时,无疑已变得愈来愈感伤了。
陆游说过:“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回乡偶书》二首之成功,归根结底在于诗作展现的是一片化境。诗的感情自然、逼真,语言声韵仿佛自肺腑自然流出,朴实无华,毫不雕琢,读者在不知不觉之中被引入了诗的意境。象这样源于生活、发于心底的好诗,是十分难得的。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帝王

  •      
     发帖: 963  精华: 1
金币
1637 枚
活跃
56225 点

突出贡献 论坛元老 爆料达人

发表于 2013-1-8 22:26:31 |显示全部楼层
pchedb 发表于 2013-1-8 21:59
通催字。
老师不信就翻教案看看,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唐诗》一共录有二首(祥见后文),对于其他 ...

照你这么说,为什么我的拼音打字法找不到这个字呢?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承接写真、喷绘、名片、展棚、宣传单页等业务;电话:13877687805    0776-5226633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总督

  •      
     发帖: 181  精华: 0
金币
226 枚
活跃
9321 点
发表于 2013-1-9 00:26:00 |显示全部楼层
pchedb 发表于 2013-1-8 21:59
通催字。
老师不信就翻教案看看,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唐诗》一共录有二首(祥见后文),对于其他 ...

看来我模糊的记忆得到了正解,看来当时老师教的是通假的,而我们当时也是念通假的,只是后来忘记后才一直念shuai。我只记得这个字是通假,其他的真的什么都不记得了。小时候最讨厌通假字,就是那种咬文嚼字,老是被老师在考试中玩弄。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承接写真、喷绘、名片、展棚、宣传单页等业务;电话:13877687805    0776-5226633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知府

  •      
     发帖: 132  精华: 0
金币
169 枚
活跃
5110 点
发表于 2013-1-9 11:19:54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还别说,我在新华书店买的一些儿童书籍,里面有这首诗,也是注音shuai的,而不是催。有的小学老师衰,有的教催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承接写真、喷绘、名片、展棚、宣传单页等业务;电话:13877687805    0776-5226633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知府

  •      
     发帖: 132  精华: 0
金币
169 枚
活跃
5110 点
发表于 2013-1-9 11:21:00 |显示全部楼层
有一次我跟一个高中同学争这个字,他是二小的老师,他坚持说这个读shuai而我坚持说读cui后面不了了之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总督

  •      
     发帖: 428  精华: 1
金币
346 枚
活跃
9781 点
发表于 2013-1-10 22:58:49 |显示全部楼层
pchedb 发表于 2013-1-8 21:59
通催字。
老师不信就翻教案看看,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全唐诗》一共录有二首(祥见后文),对于其他 ...

看得出,你是当老师的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使用道具 举报

级别: 帝王

  •      
     发帖: 713  精华: 0
金币
1267 枚
活跃
40394 点
发表于 2013-1-13 13:50:05 |显示全部楼层
都有道理 一个是通俗教法 一个是美声教法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承接写真、喷绘、名片、展棚、宣传单页等业务;电话:13877687805    0776-5226633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无图浏览|联系我们|网站地图|免责声明|商家合作|新手上路|手机访问|

GMT+8, 2013-4-15 20:13 , Processed in 0.095765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X2  广西田东贝侬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 )


回顶部